發佈時間:2020-12-28
不知不覺已來到年末,這場疫情持續了將近一年,不知何時將迎來結束。無論如何,生活需要繼續,一起關注疫情下升學求職的學子們,展望未來一年兩地的職業發展。
2021年中學文憑試(DSE)將於明年4月23日開考,考評局12月14日推出DSE《考生手冊》,指來年DSE將繼續採取嚴格防疫措施,減低受病毒感染的機會。
(圖片來源:明報,12.15)
考試將繼續密切關注防疫安全,考生需重點注意以下幾點:
考生需於開考前 30 分鐘到達試場;
考生必須在每個考試日自行量度體溫、填妥並簽署「考生健康申報表」;
如考生作出虛假、不完整或誤導申報,將會受到懲處或被取消考試資格;
考生進入試場前,必須正確地戴上自備外科口罩(口罩須完全覆蓋口、鼻和下巴),以及使用自備或設於試場入口的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
監考員會檢查考生是否已填妥及簽署「考生健康申報表」,並會為考生量度體溫,大部分試場入口會設置體溫監察站,小部分試場則會以手提式探熱器為考生探熱;
如考生因強制隔離致不能應考,可向考評局申請特別處理,但須提交證明文件。
(圖片來源:明報,12.15)
來年的DSE考試整體考期由4.5周減至3.5周,考評局指出縮短考期是為了減低考生感染的機會。
為此,本次考試將有考生一天考兩科。經掌握實際報考人數及分析有關科目組合數據後,考評局決定只安排數學科延伸部分及倫理與宗教科於同一日(5月17日)上下午先後舉行。
根據目前報考情況,28名考生需於同日上下午應考,局方會盡量安排有關考生於同一所試場應考。
(考試時間表詳情,來源:《考生手冊》)
新冠病毒疫情由上屆DSE橫跨至今屆,準備進入大學的學子迎來的,是防疫措施更完善的升學試;而即將踏入社會的兩地畢業生們,又面臨著什麼樣的局面?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909萬,這是教育部給出的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同比增長35萬人。
這個巨大的數字足以讓所有當下的求職者如臨大敵,909萬2021屆求職大軍也挺進戰場的時候,2020屆874萬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還沒有畫上句號。
根據7月份第三方專業機構麥可思公司跟蹤撰寫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2019屆畢業生就業集中在教育、建築、信息和金融。教育業吸引了超過15%的畢業生,其餘三個行業都有近9%的佔比。
同時,畢業生又高度集中在泛渤海灣區域和泛長江三角洲區域。單是這兩個區域經濟體就吸納了超過4成的畢業生。
密集的行業和區域發展,加上快速增長的應屆畢業生人數,可以預見競爭的激烈程度將會愈發上升。
(吳愛華,圖片來源:新華網)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表示,今年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是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只有疫情影響,也有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
首先,疫情防控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不能面對面接觸,尤其是在今年二三月份期間。同時,線上工作需要大量畢業生,讓很多網絡企業想招聘卻進不了校園。
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效果在今年開始顯現,畢業生規模接近874萬人,比上年高出幾十萬人。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同時,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期,必然伴隨著行業動態調整,特別是部分去產能、去庫存行業就業需求走弱。
為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今年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出台了很多措施,在升學擴招、基層崗位、畢業生參軍入伍等相關領域采取了支持就業的十大行動。吳愛華表示,目前2020屆畢業生就業結果總體穩定、好於預期。
從當前形勢看,靈活就業、自由職業比例在提升,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一些新領域創造了更多新的就業機會。吳愛華參考國家整體布局,梳理了當前的六大就業新空間。
一、政策新空間: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提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空間。例如,線上服務、個體經濟、共享經濟等。
二、產業新空間:由於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水平提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產業快速發展,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據測算,整個大數據產業需要2000萬人,而畢業生供給遠遠不夠。
三、企業新空間:不同企業情況不一樣。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一部分企業面臨去庫存、去產能,吸納就業人數不多,但是也有相當多的領域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比如,今年教育部和中關村、深圳產業園曾共同舉行專場招聘,中關村提供了13萬個崗位,深圳提供了14萬個崗位,但最終投遞簡曆數量卻小於崗位數量。
四、技能新空間:目前很多技能領域人才非常缺乏。比如,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無人機駕駛員、電子競技員等新技能人才緊缺,僅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現在就有500萬人缺口。此外,家政等傳統服務業領域也面臨人才缺口。
五、區域新空間: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活躍區域的人力資源供給與當地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近幾年,為了吸引更多人才就業,深圳在全世界征集高等教育優質資源。
六、創業新空間:目前國家鼓勵「雙創」,年輕人幹事創業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十分有利。
(圖片來源:JobsDB)
JobsDB日前發佈的《2020年大專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對事業前進感到樂觀的受訪者只有54%,比去年顯著下降兩成,非常樂觀的只是佔其中的4%,這亦是自2015年在同類型調查中,樂觀指數最低的一年。46%對前景感到不同程度悲觀,有6% 表示非常悲觀。
疫情持續令全球經濟下行,不少企業都凍結人手,令應屆畢業生搵工遇上不少阻力。絕大部份受訪者(87.7%)表示,疫情打亂其求職計劃,最明顯是覺得招聘職位減少(51.5%),亦有不少畢業生面試時感覺求職者之間競爭氣氛濃厚(16.7%)。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馮應謙表示,新冠世代泛指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年輕人,疫情對他們影響甚大。首當其衝的就是面臨畢業或就職的「社會新丁」們。
(馮應謙,圖片來源:香港01)
疫情帶來的衝擊,甚至從思維上影響著香港的年輕人。「疫情真正影響的,可能是年輕人對於未來的想法。與過往不同的是,他們現在不會想得太長遠,因為周邊環境急劇變化,大部份青年都只能有短期計劃。」馮應謙說。
根據馮應謙的觀察,16至25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在經濟環境蓬勃時,大約是整體失業率的三倍,現時香港的失業率是6.3%,Z世代的失業率恰恰約為20%,反映整體年輕失業人口增加。
(圖片來源:香港電台,12.17)
正如馮應謙所言,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數據,今年8至10月,20歲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達到19.7%,為近16年來最嚴峻。
由香港八大公立大學共同運營的大學聯校就業資料統計庫(JIJIS)最新數據還顯示,今年7月至11月,應屆畢業生可選擇崗位約2.52萬個,比去年同期下降24%。今年前9個月,JobsDB提供的崗位也下降40%。
即使那些找到工作的,情況也不太樂觀。
(圖片來源:JobsDB)
JobsDB的數據更指出,只有76%畢業生滿意首份工作,比去年的調查下跌逾11%。其中,「薪酬及福利」成為畢業生對首份工作滿意度高的因素,佔近2成,同時也是不滿意首份工作的原因,佔近3成。
本年度大學畢業生首份工作的平均月薪為港幣16,077元,較去年調查的港幣16,692元稍降約百分之3點7,連續兩年錄得跌幅。半數畢業生見工4次或以上才獲受聘。
(圖片來源:JobsDB)
至於大學生最想從事的行業,政府及公營機構連續兩年成為整體受訪同學的就職首選,人數佔14%,較去年稍跌2%;其次為銀行業(8%)及廣告及公關及市場事務(6.4%)。教育(6.1%)與醫療及藥劑(5.8%)亦比去年更受畢業生喜愛,前者由第九位跳升至第四位,後者則由第八位上升至第五位。
美國職場資訊平台Glassdoor近期發布的《2021就業環境報告》中指出,電商、醫療等在第一線應對疫情影響的產業都極缺人手。
另一家求職網站Indeed的報告同樣顯示,建築裝修、物流及駕駛屬於職缺不減反增的「贏家」行列。
(圖片來源:香港01)
例如在香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民減少外出,電子商貿需求急增,有香港IT顧問公司疫情期間生意增至少一倍,而至少兩間科創企業在疫情下生意不跌反升,甚至需在逆市中擴充增聘人手。
限聚令較7-8月放寬,亦令外賣生意競爭增加,外賣員薪金因此下跌。速遞公司順豐於上個月也進行大型招聘計劃,主要為前線派件員及司機,吸引不少有興趣人士到場應徵。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同時,香港政府也大力扶持畢業生和待業人士。勞工處日前表示,香港中國企業協會推出「青春試翼‧大學畢業生啟航計劃」,為大學畢業生提供逾2,000個為期六個月或以上的職位,月薪不低於12,000元。部門將向計劃提供支援。
所有於2019或2020年在香港或香港以外院校完成學士或以上學位課程的香港居民,均合資格申請。
(圖片來源: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
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亦有為失業、待業人士提供健康護理業課程,包括醫護行業和中醫保健行業,費用全免、有培訓津貼 以及及就業跟進
對大學生來說,既要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正確認識自我。職涯漫長,還需在砥礪中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