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0-10-19
深圳經濟特區10月14日舉行成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特此發表重要講話,充份肯定深圳的成就。此前,10月11日,中央還發布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究竟在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之際,揭露了大灣區在發展、教育方面將迎來哪些新機遇?
大會講話總結
(圖片來源:網絡)
習近平主席講話重點:十條經驗,六大希望
一是必須堅持党對經濟特區建設的領導,始終保持經濟特區建設正確方向。
二是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通過改革實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是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
四是必須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
五是必須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權。
六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七是必須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為經濟特區發展的重要保障。
八是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九是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十是必須堅持在全國一盤棋中更好發揮經濟特區輻射帶動作用,為全國發展作出貢獻。
(圖片來源:香港01,10.14)
同時,黨中央對深圳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寄予厚望:
第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第二,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
第四,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五,真抓實幹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第六,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改革方案》:推動更高水平深港合作
(圖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10.12)
此次的《方案》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一,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三,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制度。
四,完善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
五,完善民生服務供給體制。
六,完善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
七,強化保障措施。
深化深港合作
(圖片來源:文匯報,19.2.28)
深港合作:優勢互補
(唐英年,圖片來源:NOW新聞,19.8.16)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表示:「習主席對深港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作出了重要點評,也提出了重要要求。深圳過去40年積累了寶貴經驗,能見證深圳從40年前的小農村發展成國際舉足輕重的城市,我感到非常欣慰,並衷心祝賀深圳的成功發展。」唐英年續指:「香港與深圳可謂一對互補優勢、唇齒相依的好兄弟,而且香港在大灣區發展規劃中亦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包括在科技方面進一步合作,及提供與世界接軌的金融、專業和會計服務,為國家、大灣區及深圳的發展作積極貢獻。」
(譚耀宗,圖片來源:香港01,8.12)
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表示,香港對深圳的發展既是貢獻者,亦是得益者,日後循「一國兩制」方向,加深深港合作發展,兩邊都有好處,深圳多年來建立得不錯,香港有金融基礎,利用既有優勢。他又強調,深港之間不是惡意競爭,是互補合作的關係。
(林健鋒,圖片來源:巴士的報,9.17)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認為,習主席的講話對大灣區發展及加強港深合作起了積極的提振作用。他稱,大灣區規劃綱要為區內發展勾畫出完整及清晰的發展藍圖,將為整個地區帶來經濟和創新發展的動力,為年輕人創造大量的機會;香港將來可以發揮人才、研發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的優勢,聚集大灣區和全球各地的創新資源,推進創科研發及提升競爭力。
深港互通:合作共贏
(鄧清河,圖片來源:橙新聞,10.14)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宏安集團主席鄧清河表示,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節點上,中央賦予了深圳諸多靈活的改革政策,將為深圳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香港作為毗鄰深圳的國際化城市,亦將受惠于此,未來港深合作可以在創新科技、金融等方面上發力。
(姚志勝,圖片來源:香港商報,7.9)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姚志勝表示,面對百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香港更須繼承過去港深合作的優良傳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無縫對接灣區產業優勢,以更高水平合作發揮核心引擎作用,在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中,為「兩個循環」新發展格局作出貢獻。
(吳秋北,圖片來源:香港01,19.12.14)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指出,在國家新型經濟結構的構建中,在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活力中,在大灣區全面一體化的機遇中,香港應為自身發展找到定位和方向:「如何融入國內大循環的經濟結構主體,又能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中發揮作用,應是香港下一步經濟發展的思考方向。」
(蔡毅,圖片來源:文匯報,5.3)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蔡毅指出,習主席的發言指明香港將來發展的方向。他認同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河套區等,都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點。他說,習主席提到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反映中央堅持「一國兩制」,為香港人打了一支強心針。
教育與人才交流
未來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正如《方案》中提到的「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工作原則一樣,未來的人才,一定是面向世界的國際化人才。而在《方案》中的第六大點中的條目(十八)中特別提到:
「探索擴大辦學自主權。探索擴大在深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在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
進一步說明了中央非常重視將高等教育中的國際化視野。而這一點,正是香港的優勢所在。
香港擁有世界級的優質大學,是大灣區內的教育樞紐。香港八所資助大學中,四所在 Quacquarelli Symonds (QS) 2021世界大學排名躋身全球前50位和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區大學排名頭20位;三所新晉大學則躋身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年輕大學前20位。香港科技大學於QS 2019全球EMBA合辦課程排名中位列全球榜首,並於2019《金融時報》全球 EMBA 課程排名第二;而香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則於2019年獲《經濟學人》評為亞洲第二、牙醫學院於2020年獲QS評為全球第四牙醫學府、教育學院於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教育學科排名全球第三位。
香港政府支持香港的專上院校在粵港澳大灣區辦學,發揮香港高教界的特點及國際化的優勢,這不單有助把大灣區打造成國際化教育基地,也為粵港兩地的學生開拓更多協同創新的機遇。
繼香港浸會大學於2005年與北京師範大學於珠海合辦聯合國際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於2014年與深圳大學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之後,香港科技大學也正積極籌備在廣州開設分校,目標是在2021年9月開校。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片來源:校園官網
事實上,香港的高等院校已經與內地的院校密切合作,包括透過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式,增進相互了解。截至2017年11月底,香港與內地及澳門的高校共有1,417個正在進行的學術研究合作項目,其中與廣東省和澳門院校的學術研究合作項目多達333項,佔整體合作數目約25%。
深圳高校:香港的國際化教育具有優勢和參考價值
(徐揚生,圖片來源:網絡)
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校長徐揚生說,「港中大(深圳)的角色就是兩地溝通的橋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深圳、大灣區乃至全國人民都知道,香港的國際化教育有它的優勢之處和參考價值,這樣的教育體系有能力培養一流的國際化人才;反之,也讓香港的社會瞭解,內地存在巨大的合作潛力和很多值得借鑑和融合的地方。」他亦表示,在當今的網路資訊時代,技術是全球化的,人才是全球化的,無論是中國現代化程序,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如果不注重全球化發展,將會錯失良機。
香港高校:促進人才交流
(左至右分別為:張翔、段崇智、史維,圖片來源:香港01,18.1.19)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出席大會後表示,欣聞中央將會推出連串的新政策,推動大灣區的科研和創新,會為香港和大灣區帶來全新的機遇。港大一直積極探討大灣區的發展潛力,期望借著各種新措施和政策,增強大學在研究及創新方面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表示,香港與深圳同是大灣區的重點人才培訓及科研創新基地,而中大一直致力支持和推動深圳市創新發展及人才培養。他強調,中大將繼續致力培育人才,促進學生交流,推廣和支持知識型創新科技發展及智庫建設等,積極開展與深圳市等大灣區高等院校合作,繼續加強國際上的教育及科研聯系。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表示,香港多年來培養並匯聚了不少科研人才,如今正好透過大灣區這個平台,加強與深圳及內地各城市的合作,結合香港的人才和內地城市的產業優勢,以便香港善用粵港澳的發展契機,推動高科技及建立產業鏈。
高等教育是社會人才之源,大灣區在各方面深化合作,尤其是教育方面,可為香港、大灣區以至國家培育人才。香港應充分發揮香港高教界的特點及國際化的優勢。這亦有助吸引國際知名的教育機構在大灣區辦學,促進具高學術水平的研究在大灣區內進行,把大灣區打造成國際化教育基地,為香港的學生開拓更多協同創新的機遇。